做自己时心理状态是什么?
大脑很容易产生出很多评判,尤其是其他人产生互动碰到冲突和对比时,通常我们脑中的评判会被马上激活。
听的功能在那个场景下是屏蔽的,其实在翻🙄,更多而是想表达和透射自己的价值观去影响别人。
“这个人以为自己是谁?“
”这个人脑子里有水还是被驴踢了?”
“这个人这样他都行,那我也可以”
当意识到自己脑海里正在出现这些想法, 理性上也知道这些想法只是自己脑海中浮现的念头而已,并不是事实。
其实能做到这个已经不错了,因为念头转化的开始,都是需要先拥有一个广泛而敏锐的觉察力,这可能是通过正念,写作或其他方式发现自己脑中的想法。
就算能觉察到,但依然会遇到烦心事让人生气,发脾气,影响心情。
这时候可能还会自责,为什么我没办法控制自己,觉得很沮丧。
外界的工具无论包括并不局限正念,写作还是其他工具。
这些都能帮助调节情绪,缓解压力,自我觉察,不代表内心在遇到挑战的时刻不会受到影响。
能做的,就是接受世界不确定性的本质,接受这个客观事实,并耐心的练习。
这个过程很难,就像很长时间我很抗拒 adhd 很多的“毛病”,比如3分钟热度,很多Projects做到一半就放弃了。
现在我坦然接受这个事实后,反而在帮助我聚焦,更有耐心,更自然的行动去推进。
今日感恩
在今天的35度高温天气中,喝完一杯瑞幸咖啡新出的抹茶柠檬,太爽了。
下午带女儿去一个天然泉眼游泳,全家人都玩的很开心。
妈买了广西的芒果,是青绿色的,味道很特别,还有10天就要回新西兰了,最近是各种狂吃的节奏。
做自己,心理学的对应概念叫「真实自我」。
在关于真实自我的研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自我一致性。
指个体行为与其态度、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符合程度。
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够做自己认为是对的、好的事情,按照自己的价值观生活,不违心,这是「做自己」的一个重要部分。
当外界的标准跟内心的标准发生冲突时,一个拥有真实自我的人倾向于坚持自己:「即使别人批评我这样做,我也努力以一种符合我个人价值观的方式行事」
做自己不是「你让我做什么,我就不做什么」。
而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管跟你要求的是否一样」。
这种能力,依然建立在对自我需要的觉察之上。
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既能跟他人有清晰的边界,又能保持一定的弹性;不急着反抗,而是始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坚持践行自我;既独立,也懂得寻找滋养自己的环境,更舒展地「做自己」。
我们要顺利地「做自己」,跟找到支持真实自我的环境是分不开的。
做自己,不是做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更像是找到一片彼此支持的树林。
在这种支持性的环境中,「真实自我」才能舒展地生长。
如果暂时找不到这样的环境和圈子也没关系。
「内环境」也是一种环境,我们可以先选择在心里成为自己的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