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公开写作那么难?

为什么公开写作那么难?
Photo by Nick Morrison / Unsplash

平时在苹果 Notes,Flomo在看到一些触动我的内容都会做摘抄,原来还在 Evernotes上囤积过很多笔记。

在平台上比如说公众号,个人博客公开写作对我来说一直是很大的障碍,记得最早有这样的练习是在知乎上写问答,有了一些还不错的反馈。

后面真正开始写是我家老大出生后,我在公众号2020 年 1 月 1 号开始发了第一篇文章。

那时候看了柳比歇夫的《奇特的一生》后,还研究过一段时间记录,然后在知乎上写过一篇关于那本书的书评。

后来去了新公司,其中公司的业务做的很小众,当时在新西兰华人圈子里还没人输出过这方面的内容,我觉得有价值就开始整理,写这方面的内容。

同时为了一鱼多吃,还把文案录制成了视频,分发在小红书和 youtube 上。

但是写了 1 年后,对于工作内容本身写的很疲乏,作为一个 INFP 能写一年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我也是佩服自己,现在想想要给自己一个大大的👍。

后来有一天就干脆不想写直接停止输出,也尝试在主要是工作内容的公众号写个人生活,发现有些不伦不类。

其中还想过重新开一个号或个人博客,专门去写个人想表达的东西,取悦自己才他妈是第一重要的。

在这个期间,我也在思考自己的方向和定位,我到底应该去写什么样的内容,

最后发现就是想法太多,行动没有或太少。

后边想想其实自己明明记录了不少东西,但内心一想到发出去总是会有“但是“带来的各种自我评判,这就导致了思前想后,让很多事情都停留在了思维层面,而没有然后了。

昨天写博客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其实自我觉察和了解自我的重点是开始写,哪怕是一段话或一个图片也好。‍‍

然后今天说起来就干,在Blog里加了“小确幸”这个专栏,争取每天都在这里发一些东西,不限文字,图片或视频。

最起码那是我当天最真实的想发的表现,这个能被记录下来并分享出来,我觉得还是有意义的。

就像是花园里的堆肥一样, 一些看起来好像“没那么有用”的东西放在一起,时间久了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欢迎到小确幸看我每天的状态,可以把他想象成我的朋友圈,Facebook 的 feed,IG 的 R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