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到2024年的变迁:信息时代的回顾与反思

时间倒退到2002年,我刚来新西兰的时候,那时候的通讯与现在有着天壤之别。


当时每个短信的价格是$0.2刀一个,如果不是通讯商合约套餐,话费也是贵得离谱,达到$1刀/分钟,也就是人民币5元/分钟。


那可是2000年初的物价,后来Vodafone(现在叫做THE ONE)推出了一个Free Text Weekend,从周五凌晨到周日凌晨可以无限量发送短信,对于那时候的留学生来说,简直就是救命稻草。

早期的通讯工具

在那个年代,大家沟通用得最多的是QQ,我还用过ICQ一段时间(这个暴露年龄了。。。)

内容还是以文字和图片为主,因为那时候的网速实在有限。新西兰还停留在拨号上网的阶段,不能同时上网和打电话。


没有现在的微信、油管(YouTube)、脸书(Facebook)、IG(Instagram)、抖音(TikTok)、小红书(Xiaohongshu)。


解决高质量信息匮乏问题时,我们还是会选择相关的纸质书,重要的事大家还是会面对面交流,个人层面也没那么焦虑。

快进到2024

时间快进到2024年,现在我们需要抵御每天不同电子设备(电子手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带来的山呼海啸的信息推送。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用等待延迟,可以秒下载和播放视频和内容的时代。

尤其最近回国,深刻体验到国内的本地生活的极度发达,不用出门,就能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需求。


各种产品和服务都围绕着即时满足,我们已经习惯于并期待身边的事物都能达到这个标准。

加上现在人工智能(AI)生成内容的迭代,内容质量井喷式增长。

我在刚开始也会忍不住去看各种推送,后来发现这样很难让我专心做事。信息降噪变得极为重要,否则将会被淹没。

信息降噪与数字排毒

所以从两年前开始,我就已经把电子设备的即时推送功全都关掉,改为每天定时推送2次。

在信息源筛选上选择看高质量的newsletter和长篇文字,尽量少看短视频内容,就这样我还会不由自主的去刷视频和文章。

作为平时电子设备的重度使用者,我会定期做数字排毒(digital detox),如果没有要事,出门不带手机,过一天或至少是半天无插电的生活。

今天就写到这里,放下手机出门了。